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 > 正文

一张1981年男子手持可口可乐瓶的照片象征着中国文化的转变。

  • 市场
  • 2024-11-09
  • 533
  • 更新:2024-11-09 08:23:38

一个年轻人站在北京故宫中,咧着嘴笑着。这是冬天的深处,一只手深深地插在长外套口袋里,为保护自己免受寒冷的侵袭。另一只手则紧紧地抓着玻璃可口可乐瓶的轮廓。如今,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软饮料,几乎随处可见。但在1981年,当这幅图像由普利策奖获得者刘香成拍摄时,它只被普通中国人所拥有。

刘香成在为《时代周刊》工作的北京时,20多岁。他觉得自毛泽东1976年去世后,中国正处在文化转变的边缘。他说:“起初变化很微妙,除非你住在那里,否则你不会注意到。”在香港的家中接受采访时,他回忆道。他之前拍摄过人们在广州的珠江边为毛主席哀悼的人。这时,他被人们的不同举止震惊了。他说他曾在一个偏远的、风景如画的中国地方长大——他说的地方指的是灾难性的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在回到香港之后,他又回来了。

毛泽东时期中国经历了广泛饥荒和贫困的折磨以及文化革命时期的各种动乱。刘香成说,“突然之间,人们的脚步看起来轻松一些了,他们放下肩膀,面容显得更加放松了。”他认为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宽松的时代——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日常生活中他都拍摄了许多图片来表达这一想法。其中一张照片显示了一个整形外科医生和他的客户在做完手术之后聚集在一起。另一张照片显示人们在北京的“民主墙”上聚集,他们写下了现在无法想象的批评政府的言论。

刘香成最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是在他走进《时代》杂志社的时候拍摄的。当时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感觉有什么东西‘缺失’了。”他转过车回头一看,发现一个大画像以前挂在建筑物上的一侧已经被人重新取下来。他迅速拍下工人们聚集在那位已故主席画像周围的一些照片,其中一些工人的脚手架清晰可见。

他说:“这是中国从毛泽东阴影中走出来。”

一张1981年男子手持可口可乐瓶的照片象征着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1张

1978年可口可乐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外国企业自共产党革命以来。同年,北京和华盛顿宣布中美关系正常化,邓小平提出了“开放门户”政策,开始了中国变革的经济改革(可口可乐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引入中国,但在1949年随着其他外国公司的离开而被迫离开)。(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市场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引入,但在1949年被迫离开。)

刘香成拍摄了北京合资企业瓶装厂开业时的情景,可口可乐董事长罗伯托·古兹塔和中国贸易官员在欢呼声中一起品尝可口可乐并高举瓶子。后来他想:“我该在哪里找到一个(喝这种饮料)的中国普通人在享受这个?”

他来到人流量大的故宫后花园里找到了一位名叫张伟的人正在购买一瓶可口可乐。

刘香成说:“我记得当他喝这种甜甜的可口可乐时说:‘味道一般’。”他后来拍了几个镜头并拍下了故宫的一座风景如画的小亭子作为背景。

可口可乐本身的反应可能令人失望,但这张照片完美地捕捉到了许多中国人当时的好奇心和开放性。

他说:“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当然意识到它的意义。这个穿着普遍存在的解放军军服的人是第一批尝试这种饮料的人之一。”他补充说:“但我没有意识到它会成为中国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这张照片在随后的几年中被广泛发表和展示,他后来成为张伟的朋友。在1983年这张照片出现在刘香成的摄影集《中国解放以后》中,这是一本拍摄自1976年至1982年的图片集。最近他又把它收录在他的书《刘香成:红色海洋中的一生》中。

刘香成继续记录着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和重要事件,包括1989年的天安门广场镇压事件。就像那些照片中的年轻学生活动家要求民主一样,刘香成的可口可乐照片也让人感觉完全属于另一个时代。

这张照片似乎接纳了新事物和外国事物——浓缩在美国饮料中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