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英国留学,真不香了

  • 房产
  • 2024-11-13
  • 3
  • 更新:2024-11-13 00:07:0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 WAVE (ID:WAVE-BIZ),作者:老鱼儿,编辑:杨旭然,原文标题:《英国留学,真不香了|巨潮》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留学目的国之一,其国内的一些大学可谓是世界各国学生的 " 朝圣之地 "。在中国,人们对英国的教育和留学项目尤其关注。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公布的数据,2019 年时,中国内地学生获得英国签证的数量就已经超过 10 万人。

即便是在 2020 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英国 " 留学重镇 " 的地位,也没能被撼动。甚至在这一年,英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留学目的国。

2022 年之后,随着政策的放松,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人数出现了报复性增长,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顶峰时期。

但仅仅两年之间,英国留学开始变得不香了!

根据英政府最新公布的《年度签证数据统计》显示,2023 年 7 月到 2024 年 6 月的一年内,英国内政部共发放 43 万份学生签证,较去年同期签证发放量下降了 13%。

其中,中国内地学生的获签数量也比前一年减少了 434 份。虽然变化并不太大,但也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下降,相比 2019 年的数据甚至更低了。

英国留学,真不香了  第1张

" 英国留学 " 这个曾经闪烁着光芒的四个大字,如今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而其背后的原因,恐怕不是 " 人多 " 两个字就可以解释清楚的。

英国居,大不易

学费涨价已经是家常便饭。

英国留学热度减退,是多种 " 劝退 " 操作的合力作用。其中最具杀伤力的,当属各种费用的增加。

最近,牛津、剑桥、UCL、KCL 等部分英国大学公布了 2025/26 学年的学费。

以牛津大学为例,这所全球 QS 排名前三的学校,本科学费已经涨至 3.5 万 -5.9 万英镑区间,涨幅大概在 6%-21% 左右。硕士学费则升至 3.3 万 -8.4 万英镑区间。其中诸如工程专业,从约 4.9 万英镑,飙升到约 5.9 万英镑,相当于每年要多缴近十万人民币。

而对于英国的大学来说,学费的持续涨价已经是多年来的家常便饭。过去的 20 年,牛津大学国际生学费从约 1.5 万英镑涨到现在,涨了 300%;伦敦大学学院是从 1 万英镑,增长至 4.4 万英镑,涨幅超过 300%;帝国理工大学则从 1.3 万英镑,增长至约 4.3 万英镑,涨幅超过 200%。

英国留学,真不香了  第2张

来源:大学官网 &Reddin Survey

除了学费,英国留学的其他费用也在水涨船高。

比如英国政府最近宣布,为了应对近年来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从 2025 年 1 月 2 日起,伦敦地区的国际学生需每个月证明拥有 1483 英镑的生活费,最长需提供九个月的证明。非伦敦地区的国际学生标准则是每个月 1136 英镑。此前,两者的标准分别为 1334 英镑和 1023 英镑,相当于分别上涨了 11% 以上。

由此测算,一般在英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大概在 20 万 -28 万人民币。衣食住行算下来在伦敦一个月需要 1.5 万 -2 万人民币,在非伦敦地区需要 1.2-1.5 左右。学费加上生活费总体计算下来,在英国留学一年的花费需要 40 万 -45 万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国内以本科一年学费 8000、每个月生活费 3000 计算,一年也就 3 万元,读完本科只需 10-15 万元,不足国外一年费用的一半。

此外,在英国学习生活所需的其他费用,也都处在上涨的曲线之中。从今年开始,英国的学生签证申请费用上调 35%,移民医疗附加费增加了 66%。可以预期的是,随着英国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各项费用以及生活成本仍将持续上升。

当然,对于已经陷入到卷教育、拼就业困境中的中国家庭来说,如果留学支出可以带来足够质量的学业,以及就业机会,那投入也是完全值得。

但问题是,英国留学真的可以保证足够丰富的含金量吗?

水不水,有争议

几乎成了 " 反向留学 " 的代名词。

英国留学热降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中的 " 水分 " 越来越为人诟病。

这首先体现在大学扩招上。2023 年,有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的专家以及许多英国大学的管理人员表示,英国的顶尖大学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渐拒绝越来越多的英国学生,转而招收更多国际生。

2023 年 6 月,英国政府颁布了全新的 " 国际教育战略 ",表示欢迎留学生赴英,并在未来致力于维持每年至少接待 60 万名留学生。

随着大规模扩招的开展,其中的泡沫甚至是灰色内容,也逐渐多了起来。

去年 11 月,英国媒体《卫报》的一篇报道调查了 20 所英国大学,发现由于缺乏正式的监管,有的中介会因为奖励金故意引诱学生选择不喜欢的大学和专业。甚至还有中介会帮助学生伪造银行文件,以规避相关的签证规定。

今年 1 月,英国媒体《星期日泰晤士报》卧底调查发现,在英国需要全 A 成绩才能进入的一些知名大学,有很多国际学生即便成绩严重不达标,却可以 " 直接买进去 "。

其次,过去长期广受国际生青睐的英国硕士教育,也是被质疑的焦点之一。

英国高等教育的重心是在本科和博士的培养上,但目前大量国际生培养恰好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层次。根据英政府的数据来看,国际生数量排名第二的中国内地学生在英国攻读硕士的比例为 59%。而数量排名第一的印度学生甚至更加钟爱英国硕士,比例达到 81%。

留学生喜欢在英国读硕士的原因也很简单,时间短,出活快。

目前,英国硕士教育普遍学制为一年。各大学校纷纷压缩硕士教学时间,简化教学模式,加强学习密度,力求提升硕士教育的 " 效率 "。

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好处在于时间短学制紧凑且高效。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并准备考试,对时间管理和学习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坏处也在于时间短——学生们能否在这一年里真正的高质量学习,效果是要打问号的。

国际生们——尤其是中国学生如此一窝蜂地去英国尝试一年制的硕士,其中态度值得细品。

随着赴英国攻读硕士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一些英国大学出现了中国硕士人满为患的现象。数据显示,英国多家 QS 前 100 的学校中,中国硕士占比都在一半以上。比如南安普顿大学中国硕士占比甚至已经超过 70%。

英国留学,真不香了  第3张

与这种现象相对应的,是英国留学几乎成了 " 反向留学 " 的代名词。许多人戏言:原本以为出国是体验海外校园,没想到不仅同学都是中国人,甚至有的学校连老师都是中国人。

其实不光是针对英国,从更大的趋势来看,国人对于留学这件事已经逐渐祛魅了。

留学热,要退潮

务实的性价比考虑。

中国人对留学的热潮,基本上是起自加入 WTO 之后。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和居民收入的迅速提升,也出于和国外教育水平、教育理念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有能力的富裕家庭开始有更多意愿让子女出国留学,从而带动了一股股的留洋热潮。

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的数据显示,1978 — 2000 年,中国总共送出 34 万留学生,而到了 2011 年,仅一年时间出国留学的规模就达到了 34 万。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到了 2019 年,一年留学人数超过 70 万,较 2011 年再翻倍。

但 2010 年之后,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速就呈震荡下行趋势。虽然国家统计局数据仅统计到 2019 年,不过可以想象的是,近些年总体增速仍会是减弱趋势,未来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

英国留学,真不香了  第4张

清华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公共卫生事件以前,清华本硕博全口径出国(境)率为 15% 左右。公共卫生事件之后,2023 届毕业生全口径出国(境)率只有 8%。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的研究,近几年清华、中科大、西工大、北航等著名理工科大学的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下挫,甚至跌去 2/3。

从相关数据来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中国留学生都出现了人数下滑或者增长乏力。中国正在失去第一生源国地位,让位于印度。

其背后原因,既有文化自信的因素,也有务实的性价比考虑。

现在适龄的留学生已经是 00 后人群。他们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的 20 年,是民族自豪感很强的一代人,也是对欧美文化、欧美教育去除了盲目崇拜的一代人。

越来越多的人也从务实的角度,开始审视出国留学的性价比。

过去的近 20 年的时间里,出国留学然后再回国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已经从 2005 年的不足三成,增至后来的 80% 以上。

英国留学,真不香了  第5张

并且随着 " 海归 " 的日益增多,中国的用人单位也不再 " 人傻钱多 ",而是开始对国外文凭进行更加严格的审视,更复杂的判断。

既然是要重回故里,那就更需要考虑留学的性价比。像动辄一年四五十万元花费的英国留学,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昂贵的选择。这样的性价比,显然不符合很有成本意识的中国家庭的消费观念,遭遇用脚投票也在所难免,这直接戳破了留学生市场中客观存在的一些泡沫。

而英国教育体系也能意识到中国家庭的态度转变。2023 年,英国高等教育监管机构致函给 23 所拥有大量中国学生的大学,提示它们不要过度依赖中国学生的学费,并以确保大学们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防中国留学生数量下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这代表着对利益极其敏锐的英国人,已经在为中国学生流失的局面未雨绸缪。

写在最后

牛津,剑桥,帝国理工 ......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大学名字所代表的庞大信息和厚重份量,最终会成为吸引他们前往英国求学的核心理由。

从民国开始一直到如今的 2024 年,在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数中国人在英国体验异国他乡的旅居和留学生活。有的人最终功成名就,扎根欧美,或荣归故里,回祖国干出一番事业,而更多人只能无奈接受留学无法改变命运的现实。

最终,英国也只能成为绝大多数人生命中短暂的停留,最短的只有一年。

像极了中国人描写英国大学的那首最著名诗歌中的经典一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