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 > 正文

圆桌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该如何推动产业创新协同?

  • 美食
  • 2024-11-12
  • 5
  • 更新:2024-11-12 19:40:11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产业创新协同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探索的关键点。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的话说,相比交通互通、生态共治、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协同是长三角一体化最难的一点。”

11月9日,在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大潮澎湃 向新同行’融媒体采风行动”沙发对话环节,来自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资深专家以及南通相关园区、企业的负责人,就如何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圆桌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该如何推动产业创新协同?  第1张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认为,关于产业创新协同,合作模式、合作的载体、合作机制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实现协同创新“螺旋式上升的正反馈”,实现各要素自由流动。

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副主任姜能涛认为,园区是跨区域创新协同的优质载体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更能显著提高跨区域政策协同的执行效率,实现各区域资源互补。”

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是由南通、苏州、无锡三市跨江联动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园区,可以说自带“协同发展”基因。对话现场,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晓峰介绍称,园区招引企业中有70%的企业来自上海、苏州和无锡,过去10年仅新增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创造了相当于南通单个县(市、区)1/10的GDP、1/5的财政收入。

在黄晓峰看来,产业创新协同,就是区域之间的双向选择、双向合作。他用园区内一家苏州公司的落地来举例称,“这家公司拥有苏州的研发基础,发挥南通的空间优势,利用合资公司的载体,实现了多方共赢。”

修实生物医药(南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寅嵩谈到,作为企业,他们已经享受到了协同创新带来的便利,“我们公司虽然在南通,但是发展在全世界,我们和苏州、上海之间的人才信息交流、市场联通越来越快。”他说,借助上海、苏州的创新和开放优势,去年以来公司的海外客户增长了100 多家,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当然,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黄晓峰认为,跨区域协同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包括客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几个方面,而在一线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物流和人才流。

吴寅嵩也表示,在实际工作中,物流供应链的建立还比较难,产业资本之间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打通。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表示认同。他认为,物流等基础设施要素对于创新,尤其是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非常关键的。相较于过去用“辐射力”来形容城市之间的协同关系,如今提出的“一小时经济圈”概念,更能彰显现代交通物流的重要作用。

在白明看来,随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互通越来越多,产业结构的附加值越来越大,一些物流成本也就会逐渐降低。

合作机制的建立很重要。刘泉红认为,产业协同创新应该因地制宜,建立流动机制,比如人才共享机制,“不管是人才‘双拼制’,项目制还是兼职制,都可以大胆探索。”

何建华提出,从认知维度来说,南通和上海、苏南虽属地理概念,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同城化效应愈发明显,打通城市间的壁垒构建产业链,实现错位发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变得越来越关键。

他建议,南通应该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各方先共同创造利益,然后再共享利益,只有协同合作共赢才能形成“1 + 1 + 1 >3”。

何建华认为,长三角作为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凭借跨区域协同合作与科技创新,未来将会崛起成为由地域型、嵌入型城市群合成的超级经济体。深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大势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