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保研中高校和学生“互海”“互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一现象指的是,学生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会尽可能多地在夏令营、预推免中取得不同学校就读研究生的机会(也即是offer),高校为保入学率和生源质量也会超量发offer,但最终学生只能选择一个学校,导致资源的浪费。
当然,个别高校为了避免被“鸽”,推出了推免诚信名单,对于不诚信学生进行公示。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对改善高校“被鸽”的情况却有限。与此同时,也有些学生整理出了常“鸽”人的高校名单,用以提醒后来的学生。
高校口头发出的offer最终可能不作数,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甜言蜜语”和“信誓旦旦”以保offer。一年一度的推免,却成了高校和学生的“表演攻防战”,实在令人唏嘘。
考研学生在图书馆里看书复习。彭鹏 摄/光明图片
推免,即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原本是为选拔优秀生源提供便利的一种方式。然而,近年来随着推免规模的扩大,高校和学生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导致“互鸽”和“互海”的情况十分普遍。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招收了超过114万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推免生约占12%至14%,人数已超过13万。不仅推免生人数在增加,覆盖范围也逐渐扩展,甚至部分高校某些专业几乎只招收推免生。
推免制度的扩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升学选择的同时,也让各高校面临激烈的“抢人”现状。学生为了寻求最优录取选择,普遍拿到多个offer后再决定最终去向;高校为了保障生源质量,采取超额发放offer的方式,以确保录取率。这种双向的“竞优”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理性选择,但也加剧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危机。
而在现实中,不少人都认为,学校被鸽,损失不大,而学生被鸽,最坏结果就是没有学上。言下之意,还是鼓励学生在保研中尽量多拿offer,多些备选。
考研的同学在复习备考。曹正平 摄/光明图片
学生“不违约”的代价是“没有学上”。“不对等的代价”也让舆论一边倒地“袒护”学生,这其实也点出了学生在高校推免中的弱势地位。如果高校在招生、考核流程、行政效率上给学生带来压力和不确定性,学生就不会将该所院系作为首选,只会不断获得更多高校的机会,以求稳稳“上岸”。
需要看到的是,推免制度的推广和扩展的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也的确存在系统上的漏洞。虽然教育部在政策层面赋予了“保研人”完全的自主报考权,但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高校择优,学生也“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学生和高校在推免过程中频繁违约,信任危机也成普遍现象,这当然是不利于推免制度的完善和有序运行。
针对当下由于制度漏洞带来的信任危机,相关部门不妨采纳专家的提议,将夏令营和预推免纳入国家统一的推免制度管理体系,增强提前选拔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减少学校在提前选拔过程中人为操作的空间,减少双方的不确定性。
说到底,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都应该更加重视诚信,唯有回归推免制度的初衷,让师生之间的选择更加透明、公平,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双方在互信困境中的焦虑和负担,真正实现双赢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苹果手机电池更换指南
下一篇:梅州专业学编程是否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