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 旅游
  • 2024-11-28
  • 1
  • 更新:2024-11-28 14:14:24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主办的“2024大学问年度学术出版论坛”于11月2日在广西桂林举行。论坛以“城市、红尘与山水: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为主题,邀请明清史名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读者一起探讨明清社会、文化与生活,畅聊多元视角下的明清史研究与写作。本文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贤亮的主题演讲,题为《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经授权由澎湃新闻首发。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1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贤亮主题演讲: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大学问供图

各位师友上午好!感谢“大学问”论坛的邀请,很荣幸有机会来桂林和大家做个分享。我汇报的题目也是在这个论坛的主题——城市、红尘、山水——的框架下,有点命题作文的味道。前面两位老师讲得非常好,吴琦老师讲漕运,特别突出中国南方东南地区的经济地位,甚至内蕴的政治意义。陈宝良老师讲的明清时候苏杭地区的城市山水、人文景观这样一种审美的情趣。从明代以来,特别是晚明历史进程中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活空间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而且孕育了中国人日常生活非常丰富的面向。

我的题目是《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这个题目很大,这里因为时间关系,只简单地跟大家交流四个小点:一是所谓的生活空间。城市、市镇、乡村在明清时代都很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大幅增长的态势下,乡村的生活世界也有诱人的地方。当然城市还是重要的舞台,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地主、商人,包括普通的乡村百姓都向往城市、去往城市拓展他们的人生。二是,古人讲士、农、工、商,士是排第一位的阶层,也是整个社会整体注意力集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所谓的追求是怎样一种情态?三是讲一讲我们市场的市井图景。最后最重要的,在这个当中有很多的方向、人生的追求,物质的和精神的,有一些比较有意趣的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到了晚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他们经常讲大航海时代。我们今天来说就是全球化时代到来了,这个势头其实挺汹涌的,也影响中国传统的王朝,我们最了解的是白银的流动。西方、美洲的白银、日本的白银大量地流入中国,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主要是商品贸易。最凸显的场域是城市,还有市政蓬勃发展。

一般认为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物、资讯汇聚或交流的平台。传统中国的城市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政治中心,其实老百姓不太愿意到城市来,这很神奇,城市不是很好吗?他们有一个观念,视城镇如地狱。作为地方行政经验总结的官箴书里面经常会出现百姓视城镇如地狱的表述,让人很震惊。城市是政治中心,百姓如果跟城市有过多的来往、有纠纷的话就要和衙门打交道,很麻烦,甚至会倾家荡产,所以会出现百姓视城镇如地狱的情况。当然,一般还是认为城市是经济中心、文化消费的中心,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场域。

一、生活空间

前面陈宝良教授说到袁中道,我这里说一说袁宏道。湖北公安三兄弟——公安三袁对晚明的影响很大,特别在文坛上。袁宏道在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被派到苏州做吴县的知县。刚才陈老师说苏杭是人人向往的人间乐土,到苏州来做官又是一个肥缺,他非常兴奋,给好朋友写了一封信,写了五个方面,他说人生到苏州应该达到五大快活:

第一种快活,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新,口极世间之谈;

第二种快活,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土田;

第三种快活,箧中藏书万卷,书皆珍异版本;宅畔别置一馆,馆中再约真正同心朋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一人,作为主人,分曹别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

第四种快活,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

第五种快活,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然后一生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楼妓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

随便看一眼,每一种快活都要花无数的钱,物质消费非常庞大,不是他一个知县所能消费得起的。这是一种追求,不妨看一看。第一种快活是五官,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新,新是穿好的,好看、时尚的衣服,口极世间之谈,嘴巴也要快活。

第二种快活是家居环境,堂前列鼎,堂后度曲,文人很喜欢,家里有钱养一个戏班,每天好像醉生梦死。还要有很多女人陪伴你,写得很委婉。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珠翠不是家里堆了很多金银珠宝,是指女性身上的装饰,因为娱乐太狂欢了,都掉到地上了。钱不够怎么办?把房地产卖掉。

第三种快活是文人所喜欢追求的,喜欢藏好书,最好都是珍异版本,交流的朋友都是第一类的文人,像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这样的人主持,这种比较潇洒、比较高雅,当然也要花很多钱,珍异版本不是随便可以买得起的。

第四种是出去娱乐,豪华游艇,游艇上还有娱乐圈的人陪伴你,要花很多钱。

第五种,他说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一生狼狈。哪里还需要受用至此?任何一种快活用不了多久就会倾家荡产。倾家荡产当然狼狈了。第五种快活能做到吗?托钵歌楼妓院去讨饭,做乞丐要饭,往来的人你以前都认识的,跟你一起吃喝玩乐的。这时候要做到恬不知耻,人生第五种境界就达到了。这是五大快活。

这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袁宏道到死也做不到了,不可能,因为他到苏州以后每天都在唉声叹气、痛苦不堪,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说人生这辈子做知县是最苦、最毒,这种行当苦不堪言,没有一天能享受苏州的山水,他就在那里抱怨了。

晚明士人生活的样态非常丰富,各种各样。这里有一个例子,这个人官做得还可以,当然不太大,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最高学府的校长,这个人叫冯梦祯,是一个居士,比较信佛的。他是嘉兴人,秀水就是嘉兴下面的一个县。他想找一个地方隐居,跟儿女们一商量准备去杭州,很高兴,子女们也欢呼雀跃。他找了一个地方是孤山,现在来看,亿万富翁也不太可能把孤山盘下来让你做别墅,不太可能。那时候包括西湖都是城外之地,今天讲就是农村,城郊地方。那当然可以了,孤山毕竟是杭州城外。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把这个别墅取了一个名字叫快雪堂,因为他收藏了一个帖子《快雪时晴帖》。看到这个大家一定很震惊,觉得他必定很有钱。但我看他的日记,他经常讲很紧张,一会儿要看病,一会儿要吃喝,一会儿要领工资,没有多少钱,即使是国子监祭酒,他的工资也不高。在孤山,这里有一个材料,他的好朋友李日华也是嘉兴人,他的日记是《味水轩日记》,这个名字也取得很雅,味水轩在今天的南湖革命烈士纪念馆那个地方,原来是南湖边上的水岸地带。

里面怎么讲?孤山冯梦祯这位老朋友建构的生活空间是怎么样来布置呢?非常之清雅、有趣。他说有书房,有生活起居室,有好几层楼,还种竹子、松树、梅花,这是文人喜欢的,显示他清雅,精神上有品位。还有什么呢?要种青苔,青苔很有趣味,好像很有审美的味道。还要放一些道家、佛家的书,儒释道都要有,还有法书名绘,经典的书法绘画作品。早上吃白饭鱼羹、名酒精茗,好像一天到晚饮食方面也很精致。一健丁守关。拒绝俗间往来,雅俗之间在这方面有所追求的文人士大夫和俗世社会之间有一定的区隔感,这是文徵明的后代文震亨写的《长物志》里面讲的那样,什么叫雅?什么叫俗?晚明人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区别意识。

大概花了多少钱呢?本来准备百八十两银子,最后九十两搞定了。九十两今天感觉好像很少,才九十两,影视剧里面动不动几千两、几万两,那是天文数字了。九十两什么概念呢?前面吴琦老师讲漕运,一丁要消耗多少银两,说五点几两。你要知道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晚明很多穷书生要谋生,一个最大的渠道就是做家庭教师,我们叫馆师。有些家族比较有钱,请他的话工资高一点,有些在农村社会,市镇社会。城市社会稍微好一点,多数是徘徊在农村、市镇里面做家庭教师,一般三到五名学生,一年十二个月起码去掉两个月休息,大概就十个月,如果一个人能收一两银子就很满足。

明代万历四十四年的一位进士叫魏大忠,他的老师是高攀龙,天启五年被魏忠贤这一派在北京给整死了。有一年他居然因为挣到十两银子,就非常高兴。这一年他特别兴奋,他说他可以交出三四两白银给老母亲用在家庭的开支上,剩下的六七两可以买书准备科考,是这么一个概念。所以你想想他用九十两,这个数目也不低了。这是稍微有点钱的,也不是太有钱。

再来看看明末清初的张履祥。非常穷的一个人,生活在浙江桐乡的乡下,还不在城里。这个地方叫杨园村,我去看了好几次,蛮偏僻,蛮符合江南的水乡,这个地方很多种桑树、养蚕的。他是一个杰出的理学家,明末清初,号称朱子之后第一人,这个评价有点高,没什么功名。他也喜欢住得好一点,但他太穷了,晚明到清初的历史进程当中像他这么穷的读书人很多,但他理学上很有名,这么穷也是很难想象的。

他也想造个别墅,因为是刻本,他原来画的别墅设计图没有办法还原了,他和朋友说我想自己找一个好的地段,太湖边上,跑到湖州造一个别墅,画了一个图说大概要花多少钱。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2张

这是清代的刻本,大概这样的空间,家里挖一个小池塘,挖个沟,有个花圃,旁边种竹子、种桑树,有一个园丁可以管管家,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要花多少钱?他这里是这样写的:“筑室五间,七架者二进二过,过各二间,前场圃,后种竹,旁树桑。池之北为牧家三小间,圃丁居之。沟之东,傍室穿井。”一般来说在那个时候,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时段大概要100两白银左右,他说我节约一点六七十两,这个概念就相当于冯梦祯在孤山搞一个别墅,怎么可能呢?所以他到死都没有实现理想,这是他的理想,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读书人对生活世界的向往。

再来看一个富裕的例子,钱谦益。钱谦益他有钱,虽然明末清初的时候他遭受很多劫难,特别是清初还遭受政治的牵连,老是说没有钱了。但是你要知道他有一万多件书画古董,随便拿一件出来卖都很有钱。他后来纳的妾叫柳如是,钱柳姻缘这个大家很熟悉,因为太有名了,他为了柳如是要造一个别墅叫绛云楼。他没有钱啊,他把一套书卖掉,是宋版的两汉书。原来从一个好朋友那里一千二百两弄来的,一千二百两他觉得也不错,现在要用钱,削价二百两,建了绛云楼。很可惜后来失火了,全部烧光,包括一万多件书画古董都在绛云楼烧光。他们死后两个人还不能葬在一块儿,都是一个土堆,在今天的江苏常熟虞山的山脚下,还不是在山上。山上风水比较好,很可惜死了以后在山脚下,中间隔开他们的是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3张

这是绛云楼,后来人根据他们的描述还原出来的是这个样子,已经没有了,烧掉了,很可惜,一千两造的。

这样的空间是具体可见的,还有很多生活世界、生活空间的经营和营造,有时候可以触摸,有时候只能停留在你的臆想当中。

二、士人生活

台湾地区的学者王鸿泰写了一篇文章,叫《明清感官世界的开发与欲望的商品化》,写得非常好、非常精彩,他专门提到城市生活里的酒楼、茶馆,日常娱乐、消费的空间。写得最专业的当然是青楼,青楼这样一种空间形态在城市里面,在市镇里面,乡村偶尔也会有,也是一个消费空间。美色可以变成商品化的东西,可以买卖、可以消费,也成了晚明文人士大夫非常向往的消费空间。具体我们不展开。主题就是恋恋红尘、才子佳人。

刚才吴老师讲了官僚、地主、富商的世家园林住宅,我们叫园宅。无论是城市、市镇还是乡村,多多少少都有。城市是最集中的,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明中后期,士人阶层形成了建造园林的风尚。比如顾起元(1565—1628) 在《客座赘语》就提到了嘉靖年间的筑园风尚:“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下至勾栏之中,亦多画屋矣。”

又如何良俊(1506—1576?)在《何翰林集》也提道:“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

大家去上海可能会去城隍庙,城隍庙的园林是豫园。豫园是按照主人潘家兄弟潘允端、潘允哲的设想构建的。他们几十年所有的收益,官场上的也好,土地经营也好,所有的收益全部砸到豫园的建筑上了,你想想豫园的造价多少钱?难以想象。后来考古发掘出土了他们的墓葬里的一部日记,豫园里有一个书房叫玉华堂,所以这个日记就叫《玉华堂日记》,但这个日记到现在为止一直不公开,《玉华堂日记》不仅仅是经济,还有文化等等各方面的价值,可以看到晚明像这样比较高端的精英士人的日常。

比如里面讲到文化消费,喜欢从苏州买一些小厮,有些小厮会吹拉弹唱,会吹拉弹唱的价格要高一点,不会的、普通的仆人、奴仆就便宜一点,经常买。中间经常会写一些价格,2两、8两,中间比较贵的是20两,这是卖身价。还有房地产的交易,很重要。还有书籍消费。书籍的流动,最精彩的是万历年间的,里面有一个《世宗实录》,嘉靖皇帝的实录居然可以买卖,而且只花了4两白银。其他的书要贵一点,因为是宋版的,就像刚才讲的一样,人生五大快活,书籍珍异版本,宋刻的《资治通鉴》80两,那很贵,80两别人就可以造别墅了,说明潘家是非常有钱的,这样一种精英生活方式是很多普通的士人没有办法企及的,比较高端。

《金瓶梅》里面提供了很多晚明社会、经济的资料,让你对晚明,主要是隆庆、万历年间的一些生活有一些物质的感受。网上有一些名“民科”做过一些工作,这些“民科”有些的水平也很高。到底明朝人的一两白银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基本的工作很简单,那时候一两白银能买多少米,我们再折合一下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他说用了2010年的行情,按1公斤平均价4块,1两白银可以买130公斤的大米。如果这样的话,折合人民币520块。这个数字当然是不准的,只是提供一个概念。也就是说1两白银相当于500块,这样容易有感知。明朝人讲的1两白银多少?1两500块,1钱50块,1分银子5块。你再看《红楼梦》,再看其他文人的文集、笔记,小说里面讲的概念,有些是很符合的,有些完全不符合。

随便举一个例子,最有名的这个版本,第一回专门讲西门庆热结十兄弟。这一回里面讲他用了4两银子请十兄弟吃饭,买了多少东西?一头猪、一只羊,五六坛金华酒和一些其他的东西,两大桌。如果乘以500就2000块,按照今天的概念怎么可能呢?加个0都不够,金华酒就相当于今天的茅台酒,晚明的金华酒是第一流的好酒,现在完全没有名气,是这么一个概念。

然后王婆,王婆干了一件事情,就是撮合西门庆和潘金莲,她拿到十两的好处费。十两乘以500是5000块,好像相亲,媒婆拿个5000块也差不多了,大概这样的概念。比如说聘个秘书,秀才嘛,月工资3两。我刚才说做个家庭管事月工资拿到1两已经蛮好了,他拿3两,这个感觉可以,如果乘以500,那就是1500块,当然没有什么感觉。但我刚刚工作的时候,2000年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叫王家范先生,他已经过世了,他的工资条就1500多块,一个大学教授。大概感觉差不多。

还有赏赐,这个太厉害了,就是打赏,动不动就二钱银子,二钱银子就是100块。今天来说给小费,出国旅游有时候要给小费,一下子给100块你也觉得很肉疼、很多。还有打的费,坐轿子嘛,在城里打的三四公里是6分银子,那30块,差不多,这个概念还比较符合。日常生活里面这样一种生活水平、生活状态,这样的感觉马上就有了,这很有意思。

比方说有个人叫詹景凤,非常厉害,晚明一流的书画鉴藏大家。这是一般士人无法企及的,他里面罗列了很多,比如说《花溪鱼隐图》50两,前面讲的张履祥一辈子都不可能。还有高士奇,他说吴镇《松泉图》价值白银30两,30两如果乘以500也没多少钱,但你想现在拍卖市场吴镇的画都是以亿人民币计算的,所以乘以500就完全不对。

还有李公麟《洛神赋》,上上神品,100两。还有米友仁、夏圭都是160两,这种图拍卖都是上亿的。如果乘以500块就没什么感觉了,就不对了。

项元汴是明代万历年间第一流的书画收藏家。因为文徵明他们家在苏州衰落以后,书画收藏中心慢慢转移到了嘉兴,最重要的就是项家。项元汴说王羲之的《瞻近帖》折合白银2000两,一般人根本不可能企及。怀素《自序帖》1000两,冯承素摹《兰亭序》价550两,宋拓定武《兰亭本》420两。他在摊子上淘古董,一个古本阁帖要250两。像这种非常高端的、精英化的追求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

我们再看《醒世姻缘传》这个小说,明末清初的小说。这个小说一般大家也不重视,这种烂套的才子佳人故事没有什么意义。但里面的物价资料特别可信,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水平非常可信,有很多资料可以佐证。有一个单子我们抄下来,非常可信的价格。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4张

这里横线画出来的,教私塾的几个学生,每月1两,看到了吗?刚才讲的其他人自己写自己如何做家庭教师,最多一个月就1两,这比较有意思。

土地,当然他是北方的、山东的,他说每亩2两。当然北方土地没有南方那么贵,南方就是翻倍好了,比方说4两、6两,对刚才讲的顶尖士绅、地主来说都没有问题。所以在史料老是看到江南的地主非常厉害,动不动千亩、万亩,他有钱啊,就随便买啊,用不着去巧取豪夺的。一亩只要2两、3两、6两,那很简单。最后有一条是松木棺材每具3两2钱,听上去比较便宜是吧?松木棺材,现在很多用松木做家具,这个资料也是比较可信的,后来我看到《万历十五年》,里面说到海瑞,说海瑞很清廉,死的时候还要好朋友王用汲帮他操办丧事。然后有一个判断,海瑞死的时候家里很穷,还是有20多两白银,他做了一个判断,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这有点胡扯了,还是买得起的,除非是楠木棺材买不起,松木还是可以买得起几口的。

明遗民、文学家、书画家万寿祺,晚年卖画养家糊口。他整天叹苦,说我生活很难过,要做遗民那只能糊口了。怎么糊口呢?这有点矫情,我们现在叫凡尔赛,他怎么说?我给人家写写字,书法小楷白银3两。你想想人家做家庭教师,一个月苦苦支撑才赚1两,你写一个书法小楷就3两,3两银子就轻松到手了。中等尺寸的草书稍微贵一点5两,最便宜的3钱,那也可以。大字体的书法5两到5钱,还有绘画作品,人物画要贵一点。其他的还有小幅山水,还有印章,刻印章也能赚钱的。石头比较容易刻,一般是5钱银子,铜的硬一点,1两5,玉最难刻,玉真的很难刻,现在一般都是机器刻的,要2两银子一方。我想古人的生活还是有办法过得好的,这是士人生活当中比较有趣的面向。

三、市井繁华

到了晚明商品经济活跃,城镇市场非常繁荣,最有意趣的就是图像。现在也有很多学者研究图像,图像反映历史非常生动。有的需要进一步解读,有的就是写实的。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5张

这是明代的图景,清代绘的,这个是海外流过来的,《苏州市景商业图册》一个长卷,非常精彩,有点像清代的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就是从城外到城内,再从城内到城外,和《清明上河图》很像,是一个长卷。里面的每个店铺都标示是什么名称,可能有的地方专门标是哪里的商人开的店铺。你看一个小小的街市上面凑齐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商铺。山东兖州府的茧紬发客,这个像牙行一样的一个小小的贸易机构。还有本机杜织的夏布,很多、很多,非常生动。这是后来大家很喜欢讲的,到了晚明,资本主义萌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很多这样的。

包括碑刻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表达,甚至教科书都抄进去了。大户出资,小户趁织为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老板雇佣工人的一种经营关系。比方说以前没有的,到了晚明、万历以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产品是暑袜。以前明朝中前期的人,包括明朝以前的人穿袜子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不分的,夏天也是很厚,那不是很热吗?所以棉纺业精工细作以后生产出一种非常轻薄的,用一种布叫尤墩布来做的袜子,非常轻薄。这个布一出来以后在市面上很畅销,很多老百姓以这个产业作为谋生手段。松江是当时整个棉纺中心,松江城从西门一直走一个大街,几百号的老百姓开店,全部是做这个的,等于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范濂是万历年间一个小的士绅,功名不是太高,他的笔记叫《云间据目抄》,里面讲得很清楚,郡城西郊,松江的西门大街(现在旅游开发了,大家如果有机会去松江城,那个西门大街非常有历史感),他说这条街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很多都是普通老百姓,给市井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谋生机会。

还有《樵史演义》也非常精彩,主要是写晚明的,崇祯年间写得比较多。里面有一段话很精彩,非常切合老百姓的生活日常。包括清代有很多作者档案里面讲普通人的生活,每天赚多少钱才够呢?这个小说里也有,非常符合历史的真实。一开始当然是追捧,大明朝有多好,从洪武开国以后皇帝都是好人,老百姓生活很安乐,是极乐世界。然后他开始讲传到万历,万历年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是皇帝贪财、太监很凶猛,地方上被搜刮得不成样子,还有党争。但是你要知道到了崇祯以后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文人士大夫其实蛮向往万历时候的生活的,包括吴明春写的诗,他一直在怀念万历时代。到了万历年间不要说别的好处,对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后面这句话: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就是生活日常所需要的东西,哪一件不贱?就是物价很便宜,赚1两银子就非常强大,这是好事情,现在物价这么贵,如果工资不涨就会很紧张。

然后后面他讲数口之家,他讲的都是普通人,数口之家三个人、五个人,每天大鱼大肉需要花多少钱呢?二三钱,二三钱对达官贵人来说就是毛毛雨,对老百姓来说是非常丰盛的一天,对小户人家那就是苦力,什么肩挑步担的,每天能够赚得二三十文,这一天他就非常幸福了。这个资料非常可信,我后来看很多档案资料说他们雇佣工人,做苦力的,比较低端的,而不是有手艺的像纺织工人,比较低端的做苦力的,一般都是二三十文。二三十文他就觉得日子很好过了,能够保障他一天比较稳定的生活。可以喝点酒,甚至可以听听戏文,听听说书,冬天烘火,夏天乘凉,这个日子就很舒坦了。这是市井老百姓非常美好的生活情境,如果碰到天灾人祸,那这种好日子就过去了。他说:“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小说总归要这样描摹,再加上具体的故事。

问题在后面,这些当然是假的,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说皇帝怎么样,贤相怎么样,不弄权柄,哪里不弄权柄,都弄的。关键是后面这句话,他说: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好不感叹思慕。我们现在想想也很感叹思慕,那时候的生活令人向往,虽然赚钱不多,但购买力极其强大。很多人做过比较,包括做物价和书籍的买卖,同一时期万历年间在中国可以买多少书,但在欧洲只能买多少书,同样的价格在中国可以买一大堆。所以有人就指出,那个时候从嘉靖、隆庆、万历以来,大量的日本人到中国来疯狂地收购中国的书画、古董,包括书籍,很便宜啊,大量地购走了,不用抢,很便宜,可以买一大堆。如果在欧洲一个月赚的工资可能只能买一册,非常贵,我们后来论证可能涉及书籍的介质问题。可能欧洲的古罗马是羊皮卷,那当然贵了,不像我们是比较便宜的普及化的宣纸。也有这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在当时世界上晚明人的生活是比较好过的,只要不发生别的大的危机。

小民们的生计,刚才讲这个图像画得很生动,最近包括研究农业史的也很喜欢研究图像里的农耕生活。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6张

农耕生活最切合老百姓的日常,图像可能有一点点美化,老百姓的生活多多少少都能够被折射出来,让人有一种向往的味道。这就是蚕桑业,农村养蚕的场景,现在去嘉兴、湖州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还有小买卖,货郎担,店铺、小的当铺都有。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7张

下图是江南水乡的书画船。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8张

书画船是文人最喜欢的,定期在江南水乡游走,有一些明显的目标顾客群的。就像李日华,李日华住在南湖边上,他经常在湖边招揽书画船,书画船的老板也知道这是一个大客户。经常把一些好书运到他那里,有些老百姓的人家也需要,教育子女也需要,这是书画船,非常之活跃,好像很繁忙,流动性很强。还有刚才讲的店铺,比较有趣的就是下图: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9张

两个人光着膀子在锻炼身体,在锻炼身体吗?展现他身强体壮的原因是他用了这个店里的药,是这样子,很生动。

还有下面这幅图:

冯贤亮|晚明城市繁华与士人生活  第10张

我一开始没有明白,乡下的农民准备进城的时候怎么拿了一堆黄色的东西?我以为是稻穗,后来想不对,是钱串子。他们手上黄色的一串一串的,有些搭在背上,是钱串子。以前老的戏剧,我小时候也看一点,有一个搭脖,前面一个袋子、后面一个袋子搭在肩上,两边就装着铜板,很重的,非常重的。准备进城做一点小生意、小买卖,也是这样。整体的图像看上去好像充满了很多诱人的味道。

我们来看弘治十八年的进士陆深,可能大家印象不深,他是严嵩的同科,开创了上海浦东陆家嘴,陆家嘴就是陆家的。陆深考上以后很希望自己的儿子陆楫也能考上,每次说儿子你去南京参加乡试,考举人,你不要给我省钱。家族长辈成功以后,小孩都精英化培养,虽然有的家族比较重视俭朴,他说你要不惜工本,不要舍不得钱,你要舍得花钱,不要丢我们家的体面。到南京去要雇一艘阔船,到城里还要换小船的,如果有好朋友搭你的船,所有的伙食开销你帮他付了。最后没有考上。没有考上老父亲很郁闷,他说不要紧,人生总归要受一些挫折,下次还是有机会能考上的,结果下一次还是没有考上。

陆楫比较厉害的地方在哪里呢?他的笔记(《蒹葭堂稿》)里面写了这么一段话,现在也是无数学者引用:

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

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越俗之奢,莫盛于杭。奢则宜其民之穷也,而今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

要之,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其民赖以市易为生。……吾邑僻处海滨,四方之舟车不一经其地,谚号为“小苏州”。游贾之仰给于邑中者,无虑数十方人,特以俗尚甚奢,其民颇易为生尔。

然则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特因而济之耳。

他观察到晚明的社会、时事、大事、生活氛围弥漫了一股奢靡的风气,奢和靡都是过度,过度意味着跳脱了理智的规范,有僭越的味道。陈老师讲了很多,有钱可以怎么样生活,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首饰,在明初是不可以的,一直到嘉靖朝以前都是不可以的,你是什么样的身份都是有规范的。即使你有钱也要克制,包括青楼女子你要穿黑色的皮背心,人家一看你就是青楼女子嘛,你有钱又怎么样?

但到了晚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看在马路上走的人根本分不出这是青楼女子,这是大家闺秀。 有一句话说得好,嘉靖年间讲:望其服而知等威,等威就是上下等级次序,那时候看不出来了,没有了。他就在感叹,所以很多人在批评这样的风气是有一种危机感的。他怎么说?他是一个代表,很多人也这样讲,他说中国最奢靡的地方当然在吴、越,吴在苏,越在杭,就在讲苏杭,大家很向往。造成这样的一种生活氛围是先富而后奢。因为要过这样的生活,无论是穷人还是有钱人,那一定会给其他人带来更多的谋生途径,老百姓容易谋生。你不想走路我抬着你,你给我钱,你坐轿子也挺好啊,其命托以为生。如果要还原到纯朴的时代,还原到纯朴的社会风气,那这些人都要失业,要丧失谋生的途径,这是蛮要紧的一个问题。

所以他说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他是按照西方的奢侈观念,奢侈可以刺激消费,是这样的观念,非常超前。乾隆年间的秀才顾公燮也是这么讲的: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生理就是生计,如果要禁奢的话,这些人的生活怎么办?就没有着落了。这是晚明以来的一个趋势。

四、意义追求

第四个简单讲一下意义追求,这非常复杂、非常多元,我讲几个小点,比较简单。精神信仰多元化,本来大家比较清楚的,有界限的,你是信道教的,我是信佛的。到了晚明三教合一,王锡爵在万历二十一年还做到内阁首辅,他母亲信佛,他当然代表了儒,因为他是文人士大夫。他女儿是修道的,据说后来还得道成仙,让这个爹拜女儿为师,他们家一点都没有违合感,很神奇。

袁黄属于他的学生辈,有一段时间王锡爵给袁黄写信,说我这个老母亲信佛非常虔诚,年纪一大把,累得半死还要信佛,这样很不好,我要劝阻他,袁黄马上就阻止说你不要这么干,老太太向佛之心是很好的,可以延年益寿,王锡爵听听也对,让他母亲继续信佛。袁黄最重要的观点,“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样大家都会讲,通过什么方式命由我作呢?就是行善积德。后来人把教育子女的文字集成四篇文章,就是《了凡四训》,不是袁黄自己搞的,而是后来人编的,就编得很有名,好像现在很多出版社到处出,这个成畅销书,广西师大也应该出一本,这是畅销书。这涉及基本的问题,这是读书人一个出发点,读书干什么?为了什么?追求什么?物质还是精神的?

归有光那个时代好一点,但是他已经处在一个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大转折的时代。他很骄傲地说:“吴为人材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他认为苏州教育水平是最高的,当然明清的时候确实最高,苏州还是状元之乡。他说我们这里的人别的行业你去做的话会被人看不起的,只有读书是最光荣的,耻为他业。六七岁就要准备科考,攻读举子,如果攻读别的,人家会批评你的,不合适,你要好好读书,读书是正路,即使搞到头发白了也不肯放弃,这个讲得非常对。归有光差不多考到60岁才考到进士,你看他的名气多大?科考很不顺啊。我刚才讲的袁黄超级聪明,乡试考举人考了6次,会试考进士又考了6次,也很坎坷啊。

谢肇淛是福建人,他说“今人之教子读书,不过取科第耳。”读书何为?基本的目标就是考科举,考科举也是为了做官。当然做官是什么样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还是别的?那就不知道了,一般都是这样的。读书、入仕、做官。嘉靖以后这六个字就出来了,非常普遍。岭南三杰之一陈邦彥在文集里有这么一句话:“博科第,肥妻子。”你问读书干什么?博科第,就是考科举。后面的目标就出来了,肥妻子。使妻子肥,生活好过、赚钱,富与贵都要达到。这是一个士人在人生的奋进途中追求的目标,意义的追求而出现的变化,很多人是反对的,难道就是为了“博科第,肥妻子”吗?这是人生的追求。

袁黄的父亲从来不考科举,袁黄时代才准备进军科举场域,他的父亲是一个布衣,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什么都懂,袁黄他们家不需要请外面的老师来做家教,他们都是家庭教育,一代、一代传承为主的,很厉害。他说现在的人家生个孩子稍微聪明一点的就请人教一教,要追求富贵,富贵之外他们不感兴趣,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功名,什么是道德。这句话要倒过来,所以他教育子女道德应该放在第一位,士人立品,第一等是道德。读书何为?第一等是道德,第二等是功名。最差的才是富与贵,富是赚大钱,贵是政治上有地位,这个意义很重要,很多人在强调这个。但嘉靖以后完全倒过来了,富贵是放在第一位,也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顾鼎臣(弘治十八年状元,昆山人),嘉靖内阁重臣,严嵩跟他同科。他到北京进入翰林院以后不断地写信,写了十几封信给他的长子,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女婿叫归本,是归有光的重曾祖。他说读书干嘛?就是修行啊,要体认道理,要做好人,求进步。他没有说要求什么富贵,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立品,人之立品要自小做起。

再比方说大家很熟悉的侯峒曾,侯峒曾家丁三仆殉难的代表人物,他的祖上叫侯尧封,开启了他们的兴盛时代。侯尧封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他的孙子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到了侯峒曾是天启五年的进士,出了好几个进士。侯尧封成功以后他们家从乡村(今天的上海虹桥机场的边上有一个镇叫朱弟镇,以前是子弟村, 是一个村落,他们长期聚居在那里)搬到嘉定城里面住了,造了很多宅子。他在家族祭祀之后教育子女,告诫子孙,他说:“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后来他的后辈侯玄汸,是明末到康熙年间的人,也不做官,也不考科举,他教育子女就是这句话:要好好读书,要深入书中,做个天地间有用的人。而不是要追求富贵,不是要“博科第,肥妻子”,这是比较向上的一种追求,是晚明士人生活中比较重要的精神趋向。

崇祯七年的进士陈龙正,是明末推动同善会慈善组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家里面写了一个对联:“一生三事一事收心一事慎行一事守口;一日三分一分应物一分静坐一分读书”。这个对联里面第二句,一日三分,一天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应物,就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事务。第二是静坐,就是修养;第三个板块就是读书。这套实践是他老师教他的,他正儿八经的老师是高攀龙,高攀龙一生不间断的是静坐、读书这两个方向。当然晚明人搞静坐、修养是非常流行的一个时尚,也可以这样讲。   

陈继儒,明末顶尖的文人,他也不做官了,人称山中宰相,他讲了这么几句话:

第一: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不要那么嚣张,动不动帮人家打官司,做讼师,影视剧叫讼棍。

第二: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做官以后要像小媳妇一样,要伺候好你的老百姓,对老百姓要好一点。

第三: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不做官回到乡下要教人,像老婆婆一样不辞辛苦地教人。

就这三句话,要怕人、要养人、要教人,这都是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或者追求。

十五、十六世纪以来社会变化非常剧烈,我讲的晚明虽然也不是太长,但确实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介绍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经济各方面都有联系,生活复杂变动,文化确实也是蛮繁荣昌盛的,这是一个特定时代呈现的面貌。而这些生活面貌里面我们讲城市文化也好、士人生活也好,显得比较突出,是具有核心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