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24日,由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麻风病隔离防疫史料整理与研究(1368-1978)”课题组联合主办的“‘追责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伯力审判75周年纪念工作坊”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社会科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战线》《军事历史》等刊物共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工作坊。
工作坊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周东华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袁成毅教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王建朗,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教授致开幕辞。周东华介绍工作坊缘起,介绍伯力审判75周年纪念工作坊是国内首场学术研讨纪念活动。袁成毅对曾给予杭州师范大学近现代史、民国史学科建设支持和帮助的高校、科研机构表示感谢,他强调伯力审判是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关注点之一,并从细菌战南北方研究、研究队伍、学者互动等角度阐述了本次会议的由来。王建朗表示伯力审判对于细菌战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研究仍较为缺乏,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考证应给予更大的重视。张连红强调伯力审判的历史地位,并从国际关系、人类文明史、传染病史等角度提出追究责任、记录战争暴行的重要性。
本次工作坊设有三场报告会,一场圆桌会议,采取线下为主联合线上的方式进行。每场报告设置一位主持人、三位报告人及两位评议人。
第一场报告会上,伪满皇宫博物院特聘研究馆员赵士见从既有论断评析、苏方呈供被否、美方有意暗阻审讯、苏联内部加紧推动审判四部分进行汇报,为从多维度解读、分析伯力审判的历史史实提供示范。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731问题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宫文婧从俄罗斯新解密伯力审判档案的情况总览、多模态新史料再现伯力审判的历史记忆、当代俄罗斯关于伯力审判的记忆呈现三部分报告,强调伯力审判档案分布较为分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纸质、照片视频、录音、漫画等多模态新形式的史料为再现伯力审判历史记忆提供依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的杨彦君研究员,对纽伦堡后续审判与伯力审判进行比较考察。他认为纽伦堡审判后纽伦堡法典的形成对二战后医学伦理学的伦理规范、道德约束和职业操守产生了深远影响,伯力审判的当代价值则主要体现在揭露细菌战史实、学术研究、社会记忆塑造等方面。评议讨论环节,杨彦君从资料、方法、视角三方面对报告内容进行评价,同时还强调了学科概念及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宫文婧对于汇报中的新观点、新视角进行评析,并分享了跨学科合作的具体案例。
第二场报告会上,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刘茹,通过分析伯力审判预审文件文本内容、页码等信息进行档案编号、数量、相关档案内容的推断,目前已公开档案涉及三个部队,以此可作为证明731部队罪行的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刘茹也指出部分档案的单位、内容命令、来源尚未明确。哈尔滨社会科学院刘汝佳副研究员对伯力审判、民国政府审判、新中国特别军事审判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她认为国民政府审判的不足之处是缺乏有力证据,从而未能对在押日本战犯进行深入审判。另外学界对在特定国际背景下进行的伯力审判,长期以来缺乏足够重视,日本生物战争罪行的披露和举证,以及对生物战争罪行的国际司法审判均未完待续。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会长王选的报告围绕佐藤俊二的庭审供词展开,对于“细菌”概念界定、细菌生产能力、中外文翻译等问题进行深入阐释。评议讨论环节,伪满皇宫博物院特聘研究馆员赵士见认为刘茹可进一步将庭审文件证据进行概念界定,从庭审证据的途径、过程、应用等进行论述逻辑梳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吕晶副教授提出战争审判范围宽泛,建议刘汝佳可以把研究做小做深,将每次审判关联。此外,吕晶特别提到王选给予的启示,即研究者应具有存疑意识,这是求学问道的起点。
第三场报告会上,杭州师范大学周东华教授报告的主要观点为:国民政府在东京审判中的“努力”不够,使日本细菌战审判成为历史遗留问题。伯力审判因新中国成立等因素加快筹备进程,由此新中国政府继续开展对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的追责。新中国政府通过控诉运动、反对美军细菌战运动和沈阳太原审判延续和巩固了伯力审判成果,完成新中国政府对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追责。南京大学吕晶副教授从报刊波及范围、书写人员、中西医的角逐三个方面展现细菌战的战时宣传和战争动员,指出细菌战的生化知识是由海外传入中国,在国内的传播又是从上层的知识界和军界走向基层的民众。武汉大学王萌教授指出伯力审判使得美日掩盖细菌战罪行的阴谋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积极跟进苏联揭露日本细菌战史实,同时新中国媒体对伯力审判的报道深化了政府和民众对细菌战和细菌武器的认识。最后在伯力审判影响下,长期隐匿于中国民间的原日本细菌战相关人员如实供述战争罪责,证明中国民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细菌战的最大受害者。评议讨论环节,《军事历史》编辑徐传博认为伯力审判背后蕴含国际政治的博弈,因此对于伯力审判价值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文章的选题要符合“准确、精确、正确”的标准。
圆桌会议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王建朗教授主持,他从以下四方面作了引言:第一,伯力审判曾被认为是政治性的审判,因此对其真实性存疑。第二,除了《审判材料》,其他相关成果出版也少,研究的人也少。第三,新资料的发现,对于推动细菌战史的研究很有价值。第四,做这项研究需要宽阔的视野、需要多学科的支持,这点非常重要。据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曹必宏、南京师范大学张连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杜继东、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中心袁成毅教授、云南大学齐春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萍、《社会科学战线》研究员刘莉等专家学者担任引言人,对于学科建设、史料搜集整理、深化战争暴行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
在学科建设方面,杜继东、齐春风等人认为进行学术史梳理、为年轻学者搭建研究平台极为关键。学术的传承,除了需要人力、资金的支持,也需要研究范围的拓展和积极进行跨学科交流。在伯力审判的跨学科属性问题上,袁成毅认为细菌战研究可以归属到医疗社会史领域,其医疗或生物学属性也不可忽视,需要了解疾病的产生、传播和治疗等医学知识。同时伯力审判的研究还涉及法学、政治学的知识,从事研究的学者应提高医学、法学、政治学的知识,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多元化发展。
曹必宏、张连红、杜继东强调史料的重要性。细菌战、审判史料对于开展对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的追责意义重大,因此在史料上应更加仔细进行整理、校对。学者们已经在国内资料和日本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翻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俄语及其他语种资料还需学者投入更多精力,更要仔细辨别不同国家史料之间的差异,考量这些国家的政治立场。
伯力审判属于抗战史研究范畴,审判战争罪行是同盟国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制定的战争目标。刘萍、徐传博等人从日本战争审判的学术和现实价值出发,强调其对于抗战史相关研究的意义。另外,由于战争审判由多国合作进行,相比于抗战史的其他领域而言,更能实现国际对话,唤醒受侵略国家的共同记忆,进一步维护世界和平。
在最后的致谢环节,周东华首先对会议议程、讨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给予本次工作坊的支持与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其次,他强调国家记忆需要传承,新一代学者更应主动承担这一责任,积极采用跨学科方法、多语种运用、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揭露日军侵华罪行,这对于抗战史研究来说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