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基层调研“一问就说好”背后的真问题

  • 房产
  • 2024-11-27
  • 1
  • 更新:2024-11-27 17:52:03

记者近期采访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农村群众对同一问题的回答 " 差异巨大 ",群众往往有抱怨,但基层干部多是说 " 一切都好 "。

面对各类调研尤其是上级部门调研时,不管正面问,还是反面提," 调研一问就说好 " 似乎成了一些基层干部的习惯话术。

基层调研“一问就说好”背后的真问题  第1张

群众反映压力大

干部却说 " 一切都好 "

以农村医保为例,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 新农合 "2003 年试点时费用为每人 10 元 / 年,目前已增至每人 400 元 / 年,由于保费连年增长,部分农户反映医保负担加重,一些地方参保人数下降,村干部反馈催收压力较大。

但到了少数干部嘴里,400 元的医保费用仅仅是 " 少抽几盒烟,少吃一顿饭 " 的事儿,而对村民反映的收入有限、保费较贵、青壮年断缴等情况忽略不提。

一地为了证明医保工作做得好,将记者领到 " 参保率 100%" 的村庄座谈,然而,记者细问之下得知," 参保率 100%" 其实是村干部 " 垫付 " 部分医保费用的结果。

实际上,这些干部长期在当地工作,又有亲友在农村生活,并非不知道基层群众对医保费用增长过快的 " 抱怨 ",也并非不了解当地村民的收入状况,他们也很清楚参保人数下降的事实,却仍旧选择以 " 一切都好 " 来应对媒体采访、上级调研。

类似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对于秸秆禁烧问题,一些干部只讲禁烧防控得力、政策宣传到位,不讲农田病虫害增加、群众不满加剧;谈及房屋安全排查,一些干部只说工作落实迅速、排查覆盖全面,不讲专业人员匮乏、难以分辨危房。

基层调研“一问就说好”背后的真问题  第2张

" 一切都好 "是如何形成的?

面对各类调研尤其是上级部门调研时,不管正面问,还是反面提," 调研一问就说好 " 似乎成了不少基层干部的习惯话术,但正是在这种 " 你好我好大家好 " 的反馈机制下,一些基层的问题被掩盖,最终耽误问题解决,影响基层群众获得感,更有可能会激化矛盾引发重大社会问题。

" 调研一问就说好 ",当然有个别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强的原因,面对上级部门调研怕 " 露怯 ",因而打肿脸充胖子,只挑好的说。对于这种能力不强、担当不够的干部要及时调整,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顶上。

不过,鉴于 " 说好 " 现象并非个案,恐怕不能只把板子打在少数基层干部的身上。问题看似在基层,根子其实还是在走过场的调研上。一些部门组织的调研,有的是为了调研而调研,并非想真正解决问题;有些调研还没开始,结论就已经先行,而且结果只能是好的。在这样的调研之下,基层干部恐怕没多少说 " 不好 " 的机会。

还有基层干部在过往的调研中,也主动说 " 不好 ",可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是 " 刺头 ",不仅下来调研的领导不高兴,同级的同事也可能会认为这是在抹黑、抹杀当地的工作成绩,甚至是让别人笑话,毕竟 " 家丑不可外扬 "。这些敢于说真话的基层干部,后续还可能会被孤立。在这种不良风气的熏染之下," 调研一问就说好 " 的人自然只会越来越多。

基层调研“一问就说好”背后的真问题  第3张

全力营造敢说 "不好 " 的环境

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是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因而,必须要营造让基层干部敢于说 " 不好 " 的环境。

一方面,上级部门开展调研,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结论先行,更不能把调研当成走过场。要真正做到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干部,只有调研者带着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态度,并让基层干部感受到调研的真诚,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真问题和盘托出。

另一方面,也要营造让基层干部敢于说 " 不好 " 的宽容环境。对于给说真话干部 " 穿小鞋 " 的行为,要严格禁止,严厉惩戒,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提拔敢于说 " 不好 " 的基层干部。保护与激励措施 " 双管齐下 ",才能真正减少 " 调研一问就说好 " 的现象。

此外,调研还需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来到群众身边,掌握更多一手的真实信息。有了群众说 " 不好 " 的声音,一些基层干部恐怕也不敢一味 " 说好 ",如此调研的数据、资料也才更加真实、可靠,进而推动更多基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