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 > 正文

一生要强的中国光伏, 正学着与自己和解

  • 市场
  • 2024-11-23
  • 2
  • 更新:2024-11-23 14:30:04

  转自:钛媒体

  还有不到十天,光伏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就将正式下调,但预期中的抢仓出货、报关激增似乎并未到来。

  1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其中明确我国209种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将下调,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9%,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业内普遍认为,相关举措有利于防止“内卷”外溢,修复出口价格,规避外贸争议,加速出清产能,但短期内企业业绩会进一步承压。参考此前并网补贴时代数次出现的踩点“抢装”“抢货”,市场此前也预测在这半个月的窗口期会出现明显的“抢出潮”。

  但从制造商、货运端反馈来看,至少就首周情况而言,虽有企业积极行动,但整体较为平淡,远称不上“潮”的规模。有观察人士认为部分企业希望借此契机推动出口产品涨价,也有从业者称公司出口货运需配合海外项目进度,打乱节奏(或导致库存积压)反而得不偿失,还有一位外贸领域人士对钛媒体APP表示,今年包括出口退税退坡在内的出口规定频繁变化,自己企业的业务已多次受到冲击,相信海外生意较多的大厂对此早已有所准备。

  不论原因如何,遇事“一拥而上”,事后“一片狼藉”的惯例似乎有所改变,价格修复、产能出海、高质量发展成了关键词。或许,在经历史上最快增速后踩下急刹的的中国光伏,终于“卷”不动了,也要适应与自己和解了。

  时代变了

  顺风顺水时,主动做出改变很难;日昃不午时,想不改变同样很难。

  就在11月20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及“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并将新建、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20%提升到了30%,同时对新一代N型电池、组件和下一代钙钛矿产品作出了效率、能效方面的要求。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解读上述规定出台背景时,指出光伏行业进入新一轮震荡周期,产业阶段性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快速下滑,企业经营承压,需要在宏观行业管理政策层面进行调控,引导避免低水平盲目扩张,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根据钛媒体APP的梳理,光伏主材各环节产量近三年“狂飙”至此前累计水平的3倍,积累产能(超过1000GW)超出当前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的一倍;自2023年上半年出现价格高点后至今,硅料、硅片价格下降近九成,电池片、组件价格也跌超六成,仅今年以来,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降价幅度分别为40.2%、51.0%、41.5%和29.0%(取N型硅料、N型G10L硅片、TOPCon电池组件数据,电池片方面P型产品降幅小于TOPCon,但同样超过20%);

  从业绩维度来看,去年三季度还纷纷迎来历史最快营收增速的光伏企业,今年已几乎全线衰退,光伏制造板块超六成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近八成净利同比下滑,营收TOP5中4家企业陷入亏损,最具指标性、有“光伏茅”之称的,三个季度亏损了65.05亿元,而在去年前三季度,这个数字是盈利116.9亿元,从史上最好到史上最差,只用了一年。

  时代变了,但这种变化绝非一蹴而就。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曾对钛媒体APP分析过硅料、组件等环节的价格博弈和走势,根据他的说法,去年年底光伏抢装造就了史上装机量最高的单季、单月,上游厂商在全产业链产品价格已经较低的情况下为了抢出货量、抢市场进一步降价,“价格战”“低价投标”大行其道,及至今年,需求增速不再,产品库存仍在,价格降易升难,直到多个环节(尤其是电池、组件)在竞价踩踏中纷纷跌破企业现金成本线。

  钛媒体APP也关注到,虽然今年下半年以来主材四大环节都传出过龙头厂商带头提高报价的消息,但市场成交价格整体却仍向下运行。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也表示,光伏行业的风险在当前规模下远胜以往,这次波动对企业造成的亏损规模也远超此前三个周期。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等专家则认为,光伏行业正处在从上半场进入下半场的关键转折点,而产业累积的问题和矛盾,会倒逼我们加速进入新的阶段。

  从“自律”做起

  在“转场”“换挡”时刻,以往可兹借鉴的经验往往会失效。

  我国光伏行业“卷”出未来的经营之道,目前似乎利大于弊,但改变也不容易,在钛媒体APP亲历的一次活动中,就有企业家“痛陈”部分厂商“边反内卷边内卷,边骂低价边降价”。

  做生意,本就没那么简单,言行一致实属罕见,况且,“卷”出惯性的昔日赢家,到今天难免陷入“不卷不会做事”的窘境。

一生要强的中国光伏, 正学着与自己和解  第1张

  如此规模的产业,早已不会因为一家或几家企业的调整而轻易发生根本性变化,车头带得快火车但带不动火箭,同理,一颗老鼠屎坏得了一锅粥但坏不了一片海。

  行业需要形成共识,也需要找到新的行事方针。

  11月中旬,CPIA作为光伏行业最重要的协会组织,召开了一场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隆基绿能、等16家行业头部企业悉数到场,共商行业发展之路。

  虽然会后有消息称部分企业对减产等问题仍有分歧,但CPIA通稿表示“各位企业家及代表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

  11月中旬,又有超过20家硅片企业召开了一次行业自律会议,推动协同减产,改善市场环境,据悉已有头部企业带头将11月开工率从40%调降至30%。根据一家行业垂媒的说法,近一个月以来,行业针对限产、限价等问题已开了好几次会议,只不过有的并未见诸报端、网络。

  此外,CPIA还罕见地连续两个月发布光伏产品成本价测算表,其中11月含税、含最低必要费用的一体化组件成本被确定为0.69元/W,基本高于目前infolink统计的单晶PERC和TOPCon组件市场最低成交价。

  与此同时,CPIA还发文警示低于成本价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市场也将其视为“指导限价”或“价格底线”。另外,工信部等主管部门也在如上述《管理办法》及各类会议中呼吁光伏行业加强行业自律,减少行业内卷,自身也为之推动了新的政策、规定出台。

  虽然舆论一度对这类“共同探讨”“加强自律”的效力有所疑虑,但从企业近期动作来看,加大硅片限产力度、上调组件报价等切切实实地发生了。尽管市场反馈还不明显,未来也大概率会出现反复,但至少,在以往竞争最为激烈的四季度,行业以“自律”为名放慢了“内卷”的步伐。

  “中人”的胜利

  不过,开公司,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彰显道德品质或交朋友。

  不管是商议共识还是加强自律,抑或放弃“内卷”、休养生息,都是为了赚到“下一桶金”。如果与自己和解的后果,是“躺平而亡”,那企业可能宁可尽快破产。说到底,还要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或目标可以参照。

  从今年前三季度A股光伏制造企业的盈利表现来看,一众辅材、设备企业表现较好在意料之中,从逆变器发家,继而在储能、下游和海外市场做得有声有色的以76亿元净利润(板块唯一净利超30亿元的企业)拔得头筹。

  而在一偏哀嚎的主材(以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为主营业务)企业中,净利润最高的是前几年一度被认为“快要掉队”的。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营收341.8亿,在主材企业中排名第6,较去年同期提升1位,但19.55亿的净利润,让其在盈利榜上从老八一举变成了老大,如果刨去阿特斯,A股主材TOP10合计亏损了约183亿元。

  从经营策略的角度来看,阳光电源、阿特斯都有可参照之处,比如它们都较早进行全球化布局,即使在国内装机以超快速度发展时仍持续加注海外市场,比如先手投入储能领域,打造光储一体化发展优势等等。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阿特斯口碑、地位的“逆转”,或许也对如今疲惫不堪、“卷”不下去的光伏同行有一定启发作用。

  阿特斯创始人、董事长瞿晓铧家境优渥,父母兄弟都是清华师生。但根据《大国光伏》一书中的介绍,瞿晓铧从小到大都绝非一个好“卷”之人,他形容自己是个“中人”,凡事都取个中游成绩就行。或许得益于“顶配”家庭带来的底蕴和加成,瞿晓铧升学、读博、出国、入职北美最大电力企业、进入光伏行业再到回国创业,都显得顺理成章,在他本人的讲述中甚至有些在时代波折中随遇而安、水到渠成的劲头。

  实际上,得益于海外市场嗅觉和资源,阿特斯创办后势头很猛,2006年成为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次年营收同比增涨三倍多,突破3亿美元,是行业中最受瞩目的明星企业之一。不过,彼时同样风头无两的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都已破产了近十年,阿特斯能穿越几个周期起落,跟其能“踩刹车”有很大关系。2008年全球多晶硅价格疯涨,瞿晓铧没有跟风签长单锁价,反而劝慰管理层保证15%的毛利就好,要规避风险,对股东负责。

  在金融危机、光伏寒冬前先行限产限量、限制采购的决策,让阿特斯成功穿越半数企业身死其中的死亡谷。瞿晓铧曾总结经营思路称阿特斯一定要做到一流,但不一定要做第一,因为“一定做第一,就难免越过经营底线,做事情还是自然点儿好”。

  从之后的发展来看,阿特斯从未单头押注,始终在平衡发展国内海外市场、上游下游业务,在扩产的脚步上也不像大多同行般激进。但也应该看到,虽然平稳渡过数个周期,阿特斯的出货量、营业额增长也确实在2022-23这两年国内市场大爆发时逊于第一梯队的同行,其股票讨论区也有过“怒其不争”的股民表达不满。

  不过,严峻程度远超以往的衰退周期再次到来,至少目前来看,阿特斯仍然表现出了韧性。对于很多也已家大业大、有了底蕴,烦恼如何穿越周期打造“百年老店”的企业家同行来说,或许这时学学瞿晓铧的松弛感,跟那个“一百年太久,只争第一”的自己握手言和,也是不错的选择。

  抱团取暖

  放过自己,有时就是放过同行,也是放过对手。

  行业想修复价格出清产能,渡尽劫波重回增长,只靠自律、自强当然不够。

  会上谈合作,会后小动作,是商业惯例,但凭一己之力吃不到不增长的蛋糕、过不了没阳光的隆冬时,精诚合作、抱团取暖的选择终会被摆上台面。

  今年以来,隆基与协鑫这对“单晶多晶大战”中的死对头签订了一份总价超过200亿元的颗粒硅长单,前者还在近期与另两大龙头会首BC峰会颇有“结盟”之势,而这也意味着,TCL子公司和爱旭的专利纠纷可能已被抛诸脑后。此外,晶科能源持续加大TOPCon知识产权授权,推动更先进的N型产能加速进入市场。通威股份则启动了对润阳股份的并购,一道新能引入“新东家”的打算也被业内知悉。

  要通力合作,共享共赢,前提是放弃独美的打算,从主管单位到行业协会都在大力呼吁的并购重组,更需要舍弃“一条路走到底”的执念。

  当然,行业专利战的硝烟、招投标的竞赛和品牌营销、技术路线的杯葛,仍然不少,不过,企业思维的改变还是有迹可循,协鑫加速布局产能出海,隆基开始琢磨投资储能,以往没随的大溜,只要有好处,还是要跟上,哪怕慢了一步。行业风向变了,企业见风不使舵,触礁的概率远胜以往。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董事长高纪凡致辞时也着重提到,中国光伏正经着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独行快,众行远,必须团结一心,相互合作,方能探索出一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帮助行业跳出发展周期律。

  等待的力量

  积累,被视为进化的秘诀。

  在很多商业实践中,这种观点可能会被理解成“增长,是企业成功的秘诀”。

  中国光伏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增长的历史,以及,追求增长的历史。工艺自主性、技术能力、品牌知名度的增长往往令人赞叹,当然,这背后是投入的增长,以及作为其根基的产能、出货量、经营规模的急剧扩张。

  增长是动人的,带来无限希望。但从这段不长的历史来看,它毁灭的并不比成就的少。

  江西赛维曾是光伏行业的“扩产王”“增长王”,也是全球第一个硅片产能突破1GW的企业,但对增长和速度的激进追求,一定程度上让这家企业埋葬了自己。

  2009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重创光伏市场,欧美“双反”也已有迹可循,但赛维并未像阿特斯一样甘于“中人”之位,其创始人彭小峰贯彻“富贵险中求”的理念,大笔签单、大笔投资,甚至开始兴建投资高达120亿元、史无前例的全球最大硅料项目,但及至项目投产时,全球硅料价格已处于雪崩之势,正类似去年至今的情况,不到两年跌幅逼近90%。这家曾经站在顶峰的企业,也逃不过产能闲置、库存积压、负债累累的命运,债务一度高出资产4倍之多,最终走上破产之路,其债权人利益也受到极大损害。

  此前的几个周期中,过于激进的扩产都会带来一批企业的倒下,或者说,正是扎堆扩产才加剧了周期的波动。的确,每个周期都有自身的独特成因和特点,历史当然不会重演,但人们却总是重蹈覆辙,在增长的美梦中,风险一向被认为是可以避开的。舒尔茨复盘星巴克因过度扩张遭遇重挫时曾表示,增长应该是一种策略而非战略,当企业盲目的追求增长时,就会迷失方向。

  王勃华在11月18日光储大会上作《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回顾与形势展望》报告时也曾提到,资源(用地指标、配电网容量)紧张、消纳困难、贸易壁垒等根本性难题会为产能已过剩的光伏行业带来更大压力,但长远来看,全球能源转型的目标、全社会低碳化的进程仍带来长足发展空间和机遇。

  不过,光伏想要真正摆脱困境,关键还是解决消纳难题,但这“已经不能依赖以前的办法单打独斗,更需要的是和其他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比如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等,这些产业一同发展好,才能进一步推动光伏自身的发展”。

  作为全球清洁能源的代表、中国制造业的名片,近年来光伏产业成长的速度、成本下降的速度都已远超预期,走得太快从不是过错,但脱离基本环境的增长却无法长久,留步打磨打磨更适配的技术、质量更高的产品、对电网更友好的系统,探索如何与同行“组团出海捞鱼”,与清洁能源产业链同频共振,也是为自己积蓄能量。

  有时,不用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也会有所收获。有时,等待也是一种积累,能让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