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创业赛道日益细分,对创业项目的评审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AI的成熟度、客户的接受度和市场的认可度,还需要一个商业验证的过程。
随着生成式AI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AI创业的大潮。然而,对于许多创业者来说,当前仍在寻找市场的认可度。
11月15日,2024年“创·在上海”(Startup in Shanghai)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复赛阶段。
此次大赛赛事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专业赛道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专题赛,其中产业赛道重点关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产业,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细分赛道。
2024年“创·在上海”(Startup in Shanghai)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现场
Techin科创界创始合伙人徐荣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采访时直言,当前的创业赛道日益细分,对创业项目的评审要求也相应提高。本次大赛中,多家企业展示了AI技术在资源环境等传统行业的创新应用,值得关注。
徐荣指出,通过AI技术可以构建更可控、可监测、可分析、可预测的模型,这是未来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AI的成熟度、客户的接受度和市场的认可度,还需要一个商业验证的过程。” 徐荣观察到,本次参赛的项目团队多由具备技术背景的创业者组成,成员年龄集中在30-40岁,这反映出当前许多创业项目的人才架构日趋成熟,项目更具市场导向性。
“没有技术支撑就没有竞争力”
进入复赛的杨若来自上海缤氛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参赛项目是“AI驱动香氛嗅觉体验升级服务系统”。项目核心是利用AI智能算法确定香氛扩香的布点和设备选型。
“过去,我们需要派人到连锁酒店实地考察香氛布置点位,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杨若介绍说,借助AI技术构建的大模型,客户只需输入平面图,就能精准知道需要在哪些位置安装设备。“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准确性。”据悉,这个项目可以使客户在成本降低40%的基础上仍能保持40%的毛利率。
今年是杨若第三次参赛,他表示,当前创业技术支撑非常关键,有了核心技术的支撑,创业项目在与客户博弈时会有更大的议价空间;而没有技术创新,只能被市场压制。杨若想利用此次答辩机会,看项目能否通过评委初步的商业化验证。杨若坦言,当前很多AI领域创业者仍在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等待客户的认可和订单的落地。目前他们的产品主要依赖于大型连锁酒店等B端客户,如果通过评委初步的商业化验证,也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是否选择进入ToC端市场。
来自上海博瑞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吴杨(化名)作为企业代表,参赛项目是基于AI技术的多参数传感器融合水环境智慧管理无人船,主要用于水质监测、水面作业和应急维护等。
吴杨表示,利用AI技术开发的智慧管理无人船,可以替代传统人工进行水质监测和水面作业,降低劳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通过积累大量的数据,建立水环境数据库,利用AI技术进行分析,可以更精准地进行水环境治理,提升治理效果。” 他认为,环境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未来的创业方向中,跨界融合AI技术将是大势所趋。此次参赛项目如果获得评委商业化验证,将首先在公司内部进行商业化推广,随后拓展ToB端市场。
人才架构成熟度越来越高
作为评委,徐荣更关注企业能否聚焦于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能否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客户的痛点。“能否得到市场的验证,有没有客户愿意为你的技术买单,是企业的立命之本。”
据悉,本年度大赛小微企业组评选结果与创新资金政策对接,大赛成长企业组评选结果与科技小巨人工程政策对接。获奖企业还可获得大赛提供的“创孵学院”培训、“梦想沙龙”服务、优先推荐科创助力贷等支持。
作为此次复赛分赛点之一,复旦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荆勇表示,希望借助大赛的平台,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入驻园区。荆勇称,今年创业项目相较于过往有所减少,但质量明显提升,此外,创业项目更聚焦于垂直应用领域,技术驱动为主要特色。园区希望通过“以赛促创、以创促企、以企促产”的方式,帮助创业项目从概念走向市场。
荆勇介绍,复旦大学科技园会为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项目提供免租办公空间、创业导师辅导、产业资源对接等支持,帮助他们渡过初创阶段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