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政观长三角丨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探路者”南通何为

  • 经济
  • 2024-11-19
  • 1
  • 更新:2024-11-19 13:00:23

南通,近来大手笔不断。

11月16日,2024南通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季开幕,800余名海内外院士、重点高校院所教授专家、科技企业代表等齐聚紫琅湖畔,共话产业创新协同;

政观长三角丨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探路者”南通何为  第1张

三天前的11月13日,2024澎湃科创先锋大会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圆桌会议在上海举办,来自上海及南通的多位政府领导、产业领袖、学术专家出席;

11月8~10日,“大潮澎湃向新同行”融媒体采风行动在南通举办,来自长三角10余家主流媒体的记者走进南通多个重点园区、企业,感受南通发展强劲势头……

江海奔腾中,只见“科技创新”四字立于潮头。

南通地处长江口北岸,和上海、苏南隔长江相望,被誉为“江海明珠”。2020年,南通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成为江苏第四个,也是江苏长江以北首个“万亿城市”,被江苏省委赋予“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之重任。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当下的南通,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努力和上海、苏南实现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各扬所长,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是南通发展迈向高质量的重点所在,更是“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所在。

交通互联:逐渐从纸面走向现实

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百年前,末代状元张謇在南通兴实业、办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打下了南通城市和产业的发展基础。

南通也很早就成为了“明星城市”,百年前就在英文报纸上打起了广告。1920年6月发行的某期《密勒氏评论报》上,出现了题为“南通——中国模范城”的整版英文广告,让南通的城市形象早早飞向了全世界。

改革开放后,上海以及苏南迎来飞速发展。南通虽和上海、苏南仅一江之隔,但由于交通的不发达,彼时的长江却如同“天堑”般,阻碍了长江南北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顺畅流通。因此,如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突破“难通”困局,实现长江南北的协同发展,此前一直是南通的一块“心病”。

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堪称“破冰”之举,南通得以开车直达长江南岸,也有了和上海、苏州共同打造长三角内“金三角”的底气。2011年底崇启大桥的建成通车,让南通更加坚信这一点。

2020年,沪苏通公铁两用大桥的投入使用,改写了南通和上海之间不通高铁的历史,也让南通和长江南岸的联系更为便捷,也更为立体。

跨江互通,还不止于此。澎湃新闻注意到,未来南通和上海、苏南之间的跨江联络,将呈现出“八龙过江”的格局,也就是说,南通166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共有八条过江通道列入了国家《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

目前,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都已建成通车;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和崇启长江公铁大桥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8年建成;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前期工作正全面加速;崇海过江通道也正深化规划研究。

一个可感的明显变化是,相比过去更多停留在畅想层面,当下的南通,和长江南岸的交通联系正在加速,蓝图也更为清晰。

由此,南通的交通区位、广阔腹地等优势也将逐步凸显。

扬长:江南研发孵化,江北转化生产

和交通蓝图一起绘制的,是南通的产业蓝图。

历经多年积淀,南通工业基础堪称雄厚,目前已经形成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六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压舱石”作用显著。

政观长三角丨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探路者”南通何为  第2张

如何进一步迈向高端化,挺进“深水区”?除了进一步夯实惠企政策落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南通还鲜明提出“江南研发,江北转化”的发展思路,也就是说,要和科创资源相对更丰富的上海、苏南实现产业创新协同。相比上海和苏南,南通科创资源相对不足,但有的是更广阔的发展腹地。

说起来容易,但其实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的话说,相比交通互通、生态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产业协同其实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最难的一点。”

政观长三角丨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探路者”南通何为  第3张

难啃也要啃。澎湃新闻注意到,南通早已经有类似探索。比如2010年8月,上海市静安区与南通携手打造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目前已吸引超300家优质科创型企业投资落户,总投资超百亿元,其中约40%来自上海,60%以上在上海有产业链合作关系,70%的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开展了创新协作。

还有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系南通、苏州、无锡三市跨江联动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园区,一出生便自带“协同发展”基因,已成为长江口地区跨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典范之地。

据苏锡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晓峰介绍,该园区招引企业中有70%的企业来自上海、苏州和无锡。在他看来,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并不是“南通从江南挖企业”,而是区域之间的双向合作、互利共赢。

比如,苏州有家企业将生产配套落地在苏锡通园区,“这家公司拥有苏州的研发基础,又发挥了南通的空间优势,利用合资公司的载体,实现了多方共赢。”黄晓峰说,这家企业借助南通的空间优势,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这对于苏州来说同样是好事。

反过来,对于南通的企业来说,上海、苏南的研发优势和开放优势也能“为我所用”。修实生物医药(南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寅嵩表示,作为企业,他们已经切实感受和享受到了长江两岸协同创新发展带来的便利。“我们公司虽然扎根在南通,但发展在全世界。”他说,公司和上海、苏南之间的人才交流越来越多,市场联通越来越快,去年以来公司的海外客户迅猛增长了100多家,速度超乎想象。

有数据显示,目前南通50%以上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90%的新招引项目深度嵌入上海和苏南产业链。

补短:为了“下个万亿”的最大增量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并非单纯扮演“产业转移地”的角色。

实现产业的突破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关键还是在创新。澎湃新闻注意到,相比顶尖高校扎堆的上海和苏南,南通高教资源相对弱势,但已在补短,而且速度较过去更快,规格较过去更高。

政观长三角丨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探路者”南通何为  第4张

本次南通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季开幕式上,由江苏省发改委、东南大学、南通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推动的“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预研项目”正式启动,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南通市首个大科学装置。

据“南通发布”报道,该设施通过模拟极地陆域典型的复杂恶劣自然条件,为极地与极端环境条件下的人员-装备-设施相互耦合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工程保障技术研究提供基础环境条件。此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模拟环境能满足南极科考用的仪器设备、工程机械的研发测试需求。该项目目标在南通建一个“小南极”,为在南极运行的各类仪器设备和参与各类项目的人员提供测试环境,加快极地科考项目的进度。

为什么是南通?由于极端环境模拟需要很多冷能,南通沿海地区,特别是洋口港LNG冷能丰富,正好能够满足大科学装置建设需求。同时,南通各级政府,以及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南通大学等也为项目运转提供了支撑。

另外,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长三角集成电路先进封测创新联合体在本次开幕式揭牌。

南通市科技局、南通创新区与上海张江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南通开发区与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中天科技集团,南通市大数据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在开幕式上表示,期待高校院所更大力度支持南通创新发展,携手打造产学研合作的试验场和转化地;期待广大企业选择南通、扎根南通,在向新而行、向海发展中实现产业倍增、能级提升;期待投资机构设在南通、引在南通、投在南通,让金融活水浇灌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她说,南通将充分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的内涵型增长。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协同创新效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正如“南通发布”相关评论文章所述,面向“下一个万亿”,南通唯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才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